近期不少朋友问我:资本寒冬是否真的来了、O2O创业是不是还有前途? 由于近期一直在筹备中国O2O创业革新大会,我迟迟没时间考虑这两个问题。
对于第一个问题,资本寒冬是否真的来了?我的回答是:嗯,已经来了,而且可能比大家想的还要紧急。
我认识一个做汽车后服务O2O的开创者,他跟我说前不久中国股市的大震动影响了他们的筹资,不少人民币基金在二级市场的受挫,直接致使他们在一级市场不敢下手。
假如根据以前,以他们企业的实力完全可以被热捧,几家表达了强烈投资意向的机构在股市震动之后全部舍弃跟进。
好在这家汽车后服务企业的现金流一直很好,筹资受挫但也能支撑下去。
上周我和一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聊天,他跟我说业内一家做上门按摩的O2O公司近期被投资机构撕毁了投资意向书,缘由是投资机构怀疑该上门按摩O2O企业的数据造假。
是不是数据造假暂且不论,但今年6月份以来投资机构主动毁约的比率确实在大幅增高,即使签订了最后协议,打款上也比之前要慢。
这不只包含一些小机构,大家熟悉的不少大VC也是这样。
前不久亿欧网报道了某家过去十分火热的社区O2O公司陷入拖欠职员薪资的传说,该公司CEO的回复是:之前搭了VIE构造,最近在拆构造,因为美股的中概股集体表现不好,使其在拆VIE构造时需要进行利益上的妥协,加上拆VIE构造又需要较长期,所以在保持公司存活和偿还职员薪资这两个选择上,他毅然选择了前者。
美股中概股集体低迷、A股又持续动荡,不少公司把宝压在了新三板上。
亿欧网收到的一个消息是,某国内著名的大VC把其投资的16家公司集体打包给了某证券公司,集体拆VIE谋新三板挂牌。
尴尬的是,新三板虽然门槛低,但队伍已经排得相当长,不少公司可能等不到挂牌的那一天。
另外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是沪市策略新兴板,听说第一会重点扶持上海区域的革新公司。
但策略新兴板年内不可能成行,最早也要等到明年4月份。
一个证券企业的朋友跟我透露,某大型生活服务O2O公司瞄准策略新兴板,但之前的筹资非常可能撑不到明年4月,还需要在这个资本寒冬不能不再融进一轮,而估值上却难有提高。
以上几个例子,想说的意思是:二级市场,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,无论是新三板还是策略新兴板,现在退出途径都不理想。
二级市场低迷,VC募资受影响,投到一级市场的资金就会变少,创业公司获得投资的机会也就跟着变小。
当然,资本寒冬只不过相对市场高位的一种状况。
市场长期过于乐观,产生了泡沫,需要在寒冬挤一挤,这未尝不可。
中国股市现阶段的动荡,我的理解是这是新一轮利益格局调整的表现,中长远(以十九大为线)势必趋于稳定;而且政府鼓励创业革新,相比其它行业范围,科技网络愈加成为国民经济的闪光点,受市场喜爱的趋势不会变。
而国际资本方面,不少大基金和大VC有在寒冬加强投资力度的习惯。
回到第二个问题,O2O创业是不是还有前途?我的怎么看是:很多的O2O公司将成为先烈,但市场和用户已经被培育,新进者的本钱反而会减少;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是现实,产业和消费升级势在必行,O2O行业范围依旧前景光明. 2014年后一窝蜂地诞生了一大量O2O公司,当时的进基础知识槛非常低,玩家参差不齐;进步到2015年,一批O2O公司死去,死亡是什么原因无外乎:
1)团队不可以,譬如团队基本能力不可以、股权构造不合理致使散伙;2)创业方向借了O2O的势但没抓住真正的痛点;3)方案上以花钱求规模,忽视服务水平而被用户抛弃。
上千家O2O公司获得筹资,死掉一些是正常的优胜劣汰,不必过度解析,其它范围其实也这样。
以电子商务为例,2010|2011年数百家垂直电子商务获得筹资,2013年后真正剩下的没几家,但这没有妨碍有实力的玩家如唯品会、聚美优品等成功上市。
相较而言,O2O项目比电子商务存活率要高;即使二级市场不好,O2O公司还可以入赘BAT等巨头。
亿欧网获悉的状况是,获得BAT等巨头投资的O2O创业公司超越了100家。
所以,回答O2O创业是不是有前途这个问题时,要看怎么样概念前途这个词,假如非得独立上市才算前途,O2O虽然比其它范围要好但也注定只不过少数玩家的游戏。
假如说根据存活概率,O2O真的比纯网络项目的存活率要高不少。
死亡将是正常的,但O2O的先烈们其实也留下了遗产,市场和用户被培育了,等玩家很多降低后,新进者的本钱反而会减少。
2010年和2011年,拉手、窝窝、24券、团宝等玩家大肆砸广告,市场和用户遭到了广泛培育,2012年后美团成为市场的收割者,进步到目前已经号称估值达百亿USD。
所以,资本的寒冬,其实也是收割的前夜,考验的是各玩家真正的耐力。
无论各方怎么样批评O2O,但大伙都有些共识是: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是现实,线下产业和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。
百度All in O2O、京东发力O2O到家服务、阿里整理银泰投资苏宁、微信大力推线下支付,这只不过少数几个例子。
正由于大企业的进入,大家需要承认的一点是:O2O已经进入了资金和资源驱动的阶段。
此前,很多O2O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营销,在这一阶段显然愈加难。
大家去剖析那些被BAT等巨头投资的O2O公司时发现,BAT等巨头喜爱有线下资源和线下能力的团队。
回到文章的主题,资本寒冬真的来了,O2O公司怎么样保命?一个被不少投资人推荐我也认可的建议是:别太在乎估值,尽快筹资,储备15个月的资金。
假如拿钱,不要仅仅想着现在市场上的纯VC,线上的BAT等巨头、线下的大型商业企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。
停止不可以追踪成效的广告投放,回归做买卖赚钱的打法,对于大幅亏损的业务准时做调整;做好内部动员,该裁员就裁员。
另外,O2O创业需要回归线下,加大对线下资源的把控,譬如签一个景区的独家代理,总是比有多少APP下载量更要紧。
举两个例子是,获得万达投资的微影(微信电影),借用万达影院的强势,在电影票销售上异军突起;而和物美超市达成合作的多点(Dmall)在单量上飞速赶上了同行。
当然,即使这样,很多O2O公司死去依旧不可防止,这是资本寒冬带来的坏处。
资本寒冬有哪些好处是,它更能打磨企业的出色特质。
对于有实力和有信心的公司,它们总是期待寒冬早点到来,以便进行逆势扩张;由于寒冬之后,才会真正鸟语花香。